• 主頁 > 縱橫歷史 > 一炷香的時間是多久(古人一盞茶與一炷香分別是多久)

    一炷香的時間是多久(古人一盞茶與一炷香分別是多久)

    2023-03-17 14:39:32 ? 2094次 ? 郜文瑤

    摘要:一種認為“一炷香”是30分鐘;第二種認為“一炷香”是1小時;第三種認為“一炷香”只有5分鐘。另外,漢語里的剎那、瞬間、彈指、須臾都是形容時間的短暫。那么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差別呢?

    古人說的“一盞茶”“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漲知識!

    “一盞茶”和“一炷香”

    一盞茶經常被作為時間量詞來使用,顧名思義就是指一盞茶從端上來開始,到溫度適合入口,直到一飲而盡所用的時間。

    這段時間,夏天差不多要15分鐘,冬天10分鐘都用不了,所以一盞茶有10分鐘或者14.4分鐘兩種說法。

    為什么出現14.4這個數字?因為古人將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一天有1440分鐘,每刻就相當于現在的14.4分鐘。

    那么“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

    大致有三種說法,一種認為“一炷香”是30分鐘;第二種認為“一炷香”是1小時;第三種認為“一炷香”只有5分鐘。

    另外,漢語里的剎那、瞬間、彈指、須臾都是形容時間的短暫。那么它們之間又有什么差別呢?

    首先剎那、瞬間、彈指、須臾這些詞語實際上它來自古代印度,都是佛教用語,多為音譯。

    古代印度梵典《僧祇律》(也叫《摩訶僧祇律》)有這樣的記載:一剎那者為一念,二十念為一瞬,二十瞬為一彈指,二十彈指為一羅預,二十羅預為一須臾,一晝夜(一日一夜)為三十須臾。

    如果與現代時間(一晝夜為24小時)對比,一剎那只有0.018秒、一瞬間為0.36秒、一彈指為7.2秒、一羅預為144秒、一須臾為48分鐘。

    中國古代有獨特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儀器,也由此產生了獨特的計時單位——時、刻、更、點。

    “時”指時辰,古時一天分12個時辰,采用地支作為時辰名稱,并有古代的習慣稱法。時辰的起點是午夜。

    顧炎武《日知錄》:“自漢以下。歷法漸密, 于是以一日分為十二時,蓋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廢……一日分為十二,始見于此?!?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 這些計時名稱常常出現。

    古代使用漏壺計時。漏壺分供水壺(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供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壺,受水壺里有箭尺,尺上刻分100刻,箭尺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中國古典小說常有“午時三刻開斬”的說法,如,《西游記》第九回:“卻說魏征丞相在府,夜觀乾象,正萟寶香,只聞得九霄鶴唳,卻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著他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p>

    午時三刻,按照現在的計時方法,是差十五分鐘到正午12點。

    午時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斬刑的時辰,此時開刀問斬,陽氣最盛,人死后的陰氣會立刻消散,罪大惡極的犯人,被斬后“連鬼都不得做”,以示嚴懲。罪刑輕者,可在正午開刀行斬刑,讓其有鬼做。

    所以,《西游記》中的“午時三刻,夢斬涇河老龍”,以顯示老龍罪行極重。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打更是古時漢族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更夫是指每天夜里敲竹梆子或鑼的人。

    漢代皇宮中值班人員分五個班次,按時更換,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為一個時辰。戌時為一更,亥時為二更,子時為三更,丑時為四更,寅時為五更。

    如《西游記》第一回:“悟空道:‘師父昨日壇前對眾相允,教弟子三更時候,從后門里傳我道理,故此大膽徑拜老爺榻下?!北闶亲寣O悟空在半夜11時至1時前去拜會菩提祖師。

    與“更”相同,“點”也是古人用于表示“夜”的計時單位,古人把“夜”(10個小時)分為五更,另外,又把每一“更”,分為了五“點”。

    按照今天的方法來換算一下,一更是120分鐘,那么,古時候的一“點”,就相當于今天的24分鐘。

    比如,“三更一點”,就大概是現在時間的晚上11點24分,“三更兩點”,就大概是現在時間的晚上11點48分。

    (0)

    相關分享

    發表評論

    登錄后才能評論

    請登錄

    您還未登錄,請登錄后再進行相關操作!

    亚洲av无码大片,亚洲国产精品无码毛,最好看中文字幕有哪些,日本熟妇色一本在线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