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蛋白食品前十名(?生活中優質蛋白十佳食物排行)
2023-03-16 18:39:44 ? 1418次 ? 冒邵美
優質蛋白十佳食物排行,大豆倒數第一,第一我們常吃,建議了解。
我們吃飯主要吃的是什么?其實,就是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類,被稱為“三大產能營養素”。
說的直白一點,它們能夠為我們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其中,蛋白質是細胞里除了水以外,含量最高的物質,人體器官中,沒有一個不含蛋白質的。
比如,像咱們人體中的肌肉、心肝腎、牙齒等都含有蛋白質,是生命中的物質基礎,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重要成分。
人體中沒有蛋白,就不能促進食物消化、吸收和利用,也不能維持機體功能以及不能夠運送氧等等。
中國疾控中心公布的蛋白質含量高的十大類食物,既沒有海參、鮑魚也沒有燕窩、龍蝦和帝王蟹。排名第一、第二的一定要經常吃,看看你的餐桌上有沒有!
第十名:大豆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國,在我國已有5000年的種植史。由于產量不如水稻等其它糧食作物產量高,因此,減少了大豆的種植面積,主要依賴進口。
大豆在民間有“豆中之王”、“田中之肉”、“綠色的牛乳”等美譽,是數百種天然食物中最受營養學家推崇的食物。
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氨基酸、不飽和脂肪酸、大豆卵磷脂等。其中、蛋白質的含量比豬肉高2倍,是雞蛋含量的2.5倍。
當然,不是讓我們直接去吃大豆,我們可以食用一些豆制品。比如,豆油、大豆腐、干豆腐、豆腐干、豆漿、豆奶、豆腐腦、豆腐乳、豆芽菜等等。
第九名:瘦豬肉
豬瘦肉營養豐富,含有優質的蛋白質及脂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和維生素等。
其維生素中的維生素B1和糖能夠參與人體內的代謝,能夠增進食欲和促進消化,維生素A能夠促進人體視紫紅質的再生,改善視力等等。并且,吃豬瘦肉補鐵的效果要比吃蔬菜好。
當然,很多人不喜歡吃太瘦的肉,為了健康,還是要管住嘴的。
第八名:瘦羊肉
羊肉很多人喜歡吃,但也有一些人吃不慣它的味道。其實,羊肉不但價格貴,而且營養豐富。尤其是瘦羊肉中優質蛋白質含量高以及多種維生素、礦物質、脂肪等,并且膽固醇含量低。
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非常適合冬天吃,在民間有“冬令補品”的美稱。
第七名:瘦牛肉
牛肉市場上的價格和羊肉差不多,比豬肉貴得多,消費起來有壓力。因此,很多家庭可能一個月吃不上幾回牛肉,但不妨礙它成為世界第三消耗品。
人們喜歡吃牛肉不僅是因為它好吃,而是因為它營養豐富,不僅脂肪含量低和優質的蛋白質,而且氨基酸組成比豬肉更接近人體所需。
第六名:鴨肉
雞肉和鴨肉無論是南方人還是北方人都非常喜歡吃,尤其是北京、南京等地區更喜歡吃鴨肉。
鴨肉的營養價值較高,含有豐富優質的蛋白質,其含量要比其它畜肉高得多。
并且,含有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較其他肉類多。另外,鴨肉中含有較為豐富的煙酸,是構成人體內兩種重要輔酶的成分之一。
第五名:雞肉
雞肉和牛肉、豬肉是我們最常食用的肉類。不過,雞肉和它們比,維生素B16、維生素C和維生素D的含量要低的多。并且,雞肉中還可能含有激素殘留,這點是我們需要注意的。
雞肉雖然有缺點,但是,從蛋白質以及其它營養成分來說,還是比較豐富的,有蛋白質含量高、膽固醇低、脂肪含量低的優點。
第四名:蝦
蝦仁清淡爽口,易于消化,老年人和幼兒也可以吃。并且,蝦仁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礦物質元素。
另外,海蝦中含有三種重要的脂肪酸以及含大量的維生素B12。同時富含鋅、碘和硒,熱量和脂肪較低。
不過,蝦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吃的,不是因為它貴,而是因為它含有的膽固醇較高。
并且,不能和含有鞣酸的水果一同食用。因為,蝦中含有豐富蛋白質和鈣等營養物質和鞣酸結合形成不溶性結合物刺激腸胃。
第三名:魚肉
魚肉很多人都喜歡吃,像鯉魚、草魚、三道鱗、鯽魚等價格都不貴,甚至比一般的蔬菜還要便宜。
并且,魚肉的營養十分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酶類、礦物質、不飽和脂肪酸及優質蛋白等等。
另外,海魚中的Ω-3脂肪酸、?;撬岷慷急鹊~高得多。并且,一些深海魚中還含有卵磷脂和豐富的DHA、EPA等等。
第二名:牛奶
你平常喝牛奶嗎?相信很多年輕男性要比女性喝的少,不過,還是建議男性也要多喝一些。因為,牛奶是最古老的天然飲料之一,非常有營養。
牛乳及其制品中的蛋白質、鈣、磷、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B2、乳鐵蛋白、免疫球蛋白、生物活性肽、共軛亞油酸、酪酸、激素、生長因子和多種活性肽類等營養物質。
另外,牛乳中的鉀、鎂元素含量較高,是動物性食品中的成堿性食品。
第一名:雞蛋
有人可能會問,怎么把雞蛋這么普通的食材排在第一位了。其實,雞蛋中的營養成分相當豐富。
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卵磷脂、膽固醇、脂肪、蛋黃素以及鈣、磷、鐵、維生素A、維生素D及B族維生素,具有延緩衰老、防止動脈硬化等作用。
并且,蛋白中還含有一定量的核黃素、尼克酸、生物素等物質。
如果,我們不愿意吃煮雞蛋或者炒雞蛋,可以用面粉做成雞蛋餅,營養會更豐富,品質最佳,僅次于母乳,是早餐的最佳食品,不上火。
